8月22日,2023年“行走中国·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”活动走进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,海外华文媒体人士与黎族绣面文身阿婆互动。骆云飞 摄
(张月和)钻木取火、黎族打柴舞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次登台,大鹅、水牛、黑山羊等也被一一“请”上舞台,一幅黎族苗族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图景,就在眼前徐徐展开。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,一场名为《槟榔•古韵》的演出,带领人们走进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世界。
(资料图)
记者近日随2023年“行走中国·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”活动走进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,与14个国家的20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共同感受这个海南民族传统文化“活化石”的独特魅力。
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黎苗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主题,是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目前拥有黎族民俗馆、无纺馆、麻纺馆等9个与非遗保护相关的主题展馆;拥有“镇园四宝”,分别为龙被、树皮布,绣面文身和鼻箫;拥有黎族打柴舞等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其中,“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。
8月22日,2023年“行走中国·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”活动走进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,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参观“龙被”。骆云飞 摄
在景区的展馆内,几位现场织黎锦的黎族绣面文身阿婆特别受人关注。阿婆的脸上、脖颈、手臂、小腿等部位有明显的刺青图案。讲解员黄玉剑介绍说,绣面文身被称作“人体上的敦煌壁画”,是黎族区分家族支系的传统方式,有双线点文、几何线文、泉源文等图案,各家族的文身图案不尽相同,现今只有在几位80余岁的高龄老人身上才能看到绣面文身。
阿婆们的织锦技艺也堪称一绝。黄玉剑介绍说,阿婆只要看一看她眼前的场景,就可以把这些场景织成黎锦图案。黎族传统纺染织秀技艺的巅峰之作便是景区内展出的“龙被”,花纹样式让人啧啧称奇。只可惜,随着时代发展,“龙被”逐渐失去实用价值,加之工业机械化纺织取代传统手工技艺,掌握传统织造技术的黎族妇女也相继过世,“龙被”织锦技艺传承几近断层。槟榔谷内展出的《龙腾祥云、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》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黎族“龙被”。
8月22日,2023年“行走中国·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”活动走进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。骆云飞 摄
槟榔谷的民族文化展示并非静态展示,而是将传统文化与当地村民生活结合起来展现给游客,让人感觉这些传统文化特别鲜活。黄玉剑用“收藏是最好的保护,使用是最好的传承”来介绍这种独特的展示方式,称一些传统生产生活的老物件他们仍在使用。
“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非常有特色,年轻人自觉传承本民族文化更难能可贵,在槟榔谷看到了当地黎族苗族同胞的文化自信,这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个文化优势。”加拿大维多利亚传媒董事长王燕云说。
2023年“行走中国·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”活动由中国新闻社、海南省侨务办公室和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,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、中新社(北京)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承办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