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2月,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入选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·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”。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烧造精细白瓷的空白,对于探索两宋时期我国制瓷业的交流与发展意义重大。今天,让我们跟随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和相关专家的脚步,一起走进苏峪口,探寻“贺兰窑”的文明记忆。
(相关资料图)
苏峪口瓷窑址2021-2022年度发掘区整体航拍图。图片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
揭露完整作坊遗迹
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内约10公里处,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发现,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,有窑炉13处。2021—2022年10月,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Y1与Y2 进行了正式发掘,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,揭露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,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,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、煤、石英、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。
据介绍,Y1与Y2为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,用条石垒砌,由火膛、窑室、烟囱和两侧护窑墙等组成,残高3米。
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秦大树说:“从考古工作来说,我们是有规划性的对窑址进行清理,并展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制瓷手工业作坊。该窑址具有三大功能区,包括烧成区、成型区和废料堆积区,作坊遗迹为两窑炉共用,以煤为主要燃料,有储泥池、辘轳坑、釉料缸、存贮间等,是较为完整的手工业作坊之一。”
官字款匣钵。
瓜棱罐。
花口碗。
透光白瓷。以上图片均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
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
窑具以直筒型瓷质匣钵为主。均用匣钵正烧,匣钵之间用釉封口。瓷器产品主要为精细白瓷,以碗、盘、盏、碟等日用器为主,另有花口瓶、执壶等大型器物及建筑材料等。胎白细腻,釉色温润、白中微泛青,玻璃质感和透光性超强;工艺采撷两宋南、北各窑之精华,原料与燃料等均采自窑址区;文化面貌与审美迥异于当时南北各窑。
由于在贺兰山内还发现几处窑业面貌与其相同的窑址,可称之为“贺兰窑”。
“此次出土瓷片数量有47万多件,还发现了各种窑具标本,其中匣钵数量初步统计为24000多个,基本确定了完整的装烧工艺。”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柴平平介绍。
根据这些出土的器物可以判断,目前已发掘的Y1与Y2遗址为西夏时期,始烧于北宋中期(西夏早期偏晚),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。
秦大树表示,宁夏“贺兰窑”在技术的引进方面进行了自我创新和改进,该窑采用了加石英的制瓷技术,增加制瓷原料中的氧化硅含量,达到用北方的瓷土配出与景德镇瓷土相同原料的效果。这也是在全国窑场中首次发现,在我国的窑业技术上独树一帜。
将继续有计划地进行考古调查、发掘与研究
“该窑址烧造的产品与西夏陵等遗址出土的细白瓷相同,而且多件匣钵上戳‘官’字款,可以确定是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,初步认定该窑有西夏‘官窑’的性质。”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介绍。
据悉,宁夏“贺兰窑”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的基础上,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窑先进的窑业技术,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,反映出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流、交往、交融的史实。
“下一步的考古工作,应仔细的规划重点发掘区域,不仅要避免连片挖掘研究,还可以采用分期的方式对挖掘的文物进行分析整理,将‘贺兰窑’真正的学术地位建立起来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、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董新林表示。
朱存世表示,鉴于苏峪口瓷窑址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,本项目将继续有计划地进行考古调查、发掘与研究,同时加强科技考古和资料整理,深入发掘和阐释其内涵与价值,并尽可能地做到原址保护与展示。
(责编:阎梦婕、宽容)